今日難得有半日假期, 本來應該高興. 可是我一點都不高興, 因為放假的原因竟然是公司旁邊的小河氾濫, 把公司和附近的馬路都淹了. 雖然不是很嚴重的水浸, 但地區當局關閉了整區的電力. 這完全暴露了西雅圖及附近的縣鎮規劃有問題, 基本上差不多重蹈覆轍東岸的發展, 就是過度發展suburb (郊區), infrastructure (基建) 並沒有追上發展進度, 以致產生一堆城市問題, 交通擠塞, 日常的水渠淤塞等. 平常日子是看不到這些問題, 但到了非常時期 (豪雨或下雪時), 問題就會浮出來. 金錢上的損失就不再話下, 地區形象受損, 降低經濟吸引力這些都是無法估計的. 西雅圖及附近的縣鎮經常標榜是全美最高科技水準的城市, 在這短短5個多月, 我已經經歷了停電和水浸……唉……. 這是什麼回事?

Community or Urban Planning 最怕的問題是失控, 如果在最初的時候沒有定好發展預算, 或者控制發展的辦法, 到最後所承受的後果將難以估計, 因為承受的時間不會是5年, 10年, 而是更長遠, California 就是一個例子. Infrastructure capacity and planning policy control 會是兩個關鍵.

Infrastructure capacity 不單只是指交通網絡, 公路或鐵路等, 更可包括 utility and public facilities- 渠道, 電力, 供水, 社區設施等. 比方說這次地區性水浸, 我想應該是渠道設計, 地面水流速度, 以及地下水貯水池設計等出現問題. 因為縣鎮政府的基建設施早在20或30年前落成, 只是沒想到近10年郊區發展速度是以幾何級數進行的. 加上近年天氣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 (又稱聖嬰現象), 而Infrastructures’ capacity 比預期提早出現飽和現象, 其實縣鎮政府更應該早便聯絡當地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社區發展討論, 在現有的基建設施上進行加工或改建. 而且縣鎮政府應該在現行通用的全美的降雨量表上的數字上加大一至兩倍 (純粹個人估計), 把建築設計的容量或規限增多, 以備日後所需 , 雖知道北極溶化出來的冰塊是含有大量水份, 除了所造成的雨雲的含雨量比以前更多之外, 更是製造一些災難性氣候如超級颶風等的好材料, 所以美國一年內會相較以前更多機會出現五級完美颶風如 Katrina.

賠償損失雖然是保險公司的事務責任,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基本上所有損失都是由商業機構及當地居民所承擔, 這只會速使商業機構及居民搬離當地. 搬遷在美國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要走什麼時候都可以.

自由經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尊利, 便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 我明白縣鎮政府增加居民數目的目的, 不過如果當地沒有足夠能力和容量迎接新居民的話, 請不要容許發展商任意發展. 因為發展商是不太會有長遠發展或保育自然等想法, 而且他們偏向以開墾樹林, 荒地為己任, 日後所產生問題的責任根本和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不是反對任何商業的發展, 只是當準備讓發展商進入之前, 請好好評估每一個社區內每部分地方的功能, 小區與小區之間的關係, 基建的每日流量, 飽和的流量和時間, 劃分那些是自然保護, 休憩地方. 每一環都是緊緊相扣, 亦需要互相平衡發展. 而且沒有休憩舒適環境根本引不起有潛質的買家們, 誰願意付錢買一幢比工作環境更糟糕的房子, 特別是領高薪水的上班一族. 如果沒有方法去平衡的話, 不妨用規劃手段去限制.

波士頓是個有趣的例子, 可以參考一下. 波士頓給人印象是除了有兩間世界級大學 Havard 和 MIT 之外, 亦有不少學術機構. 但是波士頓相對其他城市比較少兒童及青少年服務, 而且平均居民年齡都較其他城市人口為高, 不過居民收入並不低於其他城市. 因為波士頓要吸引的大部分都是專業退休人士, 所以退休設施會較多, 亦比較注重生活環境質素, 而且當地政府相信兒童及青少年相較退休人士要求更多社會服務設施, 如果投資興建的話, 收支平衡上當地政府覺得不太化算, 所以他們鼓勵退休人士搬進來.

簡單來說, 任何發展在開始的時候, 就應該釐清什麼是其demand and  supply位置.